此文章为敦煌研究院提供。文字与图像内容均由敦煌研究院授权发表。
莫高第138号窟开凿于晚唐。此窟前室木构窟檐为清代重修。前室窟门南、北分别绘南、北方天王。前室南壁有元代坐佛像一身。北壁上层绘坐佛一身,两侧绘供养人。甬道为盝顶绘莲上千佛,南、北批绘药师佛立像十余身。甬道南北壁绘元代供养菩萨。洞窟主室为覆斗顶中心佛坛式大型洞窟。东壁门南绘维摩诘经变,门北绘报恩经变。主室南壁东起依次绘天请问经变、法华经变、阿弥陀经变、金刚经变和楞伽经变;北壁东起依次绘弥勒经变、华严经变、药师经变、报恩经变和金光明经变。
主室东壁门上方有清晰的供养人题名,“女尼安国寺法律智慧性供养”。主室北壁供养人像西向第十二身题名,“河西节度使张公夫人后敕授武威郡君太夫人阴氏一心供养”。主室南壁供养人像西向第三身题名,“应管内都……银青光禄大夫……上柱国阴……”。由后两条题记可知此窟极有可能是敦煌望族阴氏所造之“阴家窟”。
东壁下部、南壁下部东侧和北壁下部东侧共绘供养人画像近六十身。这些供养人画像多与真人等高,皆体态丰腴,衣着华丽,重彩浓妆,雍容典雅。且色彩艳丽,画工精美,用笔纯熟,堪称晚唐人物画之精品。
中心佛坛上有晚唐塑坐佛一身,清代重修。坛上其余的送子娘娘及其眷属以及六臂观音均为清代塑造。因为清代在佛坛上塑造送子娘娘像,此窟又被俗称为“送子娘娘殿”。莫高窟除此窟为“娘娘殿”外,还有宋代开凿的454窟,经清代重修后也称为“娘娘殿”。可见在清代及民国年间,本地百姓对“送子娘娘”的崇拜和信仰。佛教的“送子娘娘”源于“送子观音”。“送子观音”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产物。《法华经》之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云:“……若有女人设欲求男,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,便生福德智慧之男;设欲求女,便生端正有相之女……”这是中国民间形成“观音送子”说法的理论依据。民间认为观音菩萨是专司人间子嗣的女神。又因为观音形象逐渐女性化,故又称其为“送子娘娘”。“送子观音”深受中国妇女喜爱。信徒们认为,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,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名号,即可得子。所以老百姓到观音庙里去烧香或家中供奉观音神像,主要是为了祈子。观音送子的观念可以说是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。
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专司人间子嗣的女神是碧霞元君。北方各省多以碧霞元君(又名泰山娘娘)为送子娘娘。在民间传说中,碧霞元君更是神通广大。她能保佑农耕、经商、旅行、婚姻,能疗病救人,尤其能使妇女生子,儿童无恙,因而她司有送子、赐福、保护儿童等职。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,不仅在泰山有庙,在各地也建有许多“娘娘庙”。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、催生娘娘、眼光娘娘、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。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。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,许愿还愿,向其祈祷,香火不断。
由于民间宗教信仰的佛道合流,又出现了慈航真人。慈航真人即佛教中所供奉的观音,道、佛二教互相渗透、互相吸收,共同信仰。就其来源有两种说法。其一据《历代神仙通鉴》记载: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。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,已得神通三昧,发愿欲昔度世间男女。此女真常以丹药及甘露济人,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。
佛教则认为她是妙庄王的三女儿,名妙善。因妙善能够应时现身,救苦救难,普度慈航,所以道教将其称为“慈航真人”。又因为她善于救助妇女儿童,助人孕产,所以道教有时还将其奉为进子娘娘。总之其在道教和佛教中的香火都十分旺盛。
道教认为慈航真人和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个人。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是先道后佛,即先是道士后来成为佛教护法。道教界将观世音菩萨视为慈航道人,为元始天尊门下。是道教“十二金仙”之一,被称为“慈航真人”、“慈航大士”或“观音大士”。